来院咨询热线:
4006600936

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

行为习惯,是人们成长过程中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。 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”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,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。 “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酱,这个酱会不断地增长,一生都可以享用它带来的利息”,而“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,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,使他专业的创举失败,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。” 要使孩子有良好的习惯,首先应从家庭的早期教育入手。因为父母是儿童的亲人,是儿童最亲密、最信赖的人。父母的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;如果家庭教育方法灵活,没有固定的“程式”,在休息、娱乐、闲谈、家务劳动中对孩子的习惯进行良好的教育,使孩子不断重复或练习并形成了固定化的行为方式,他们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,为以后的学习、生活和工作效率带来更大的帮助。 现代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,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往往忽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。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“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”、“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。” 那么,现代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,该如何培养子女的行为习惯呢?   1、文明语言习惯—从礼貌用语做起。 高尔基说过:“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”。做为一名现代家长,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,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,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。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,说“谢谢、请、对不起”等礼貌用语。 还有一种情况,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,但说话的态度不好,语气急躁甚至严厉。这也是不好的习惯。试想,一个人语言文明、却举止粗野,或者举止得体,却出口不逊,这都是不和谐的。因此,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、举止文雅、活泼大方、形成待人诚恳、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。 2、集体意识—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。 人是社会性的。孩子在一岁之后,越来越有了对伙伴儿的需求。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说,如何与伙伴相处,还是他们亟需学习的一门学问。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导孩子与伙伴儿交往。在0-3岁期间,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,接触外部世界,让孩子不认生;孩子进入幼儿园后,就引导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,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,鼓励孩子帮助别人,或为集体做事情—尽管有时,孩子所做的“帮忙”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,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。  
昆明送子鸟医院官方网站
滇ICP备15003646号-3

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1137号


昆明市官南大道725号
(昆)医广【2024】第09-27-0474号